东家夫妇无丁男,止有两女冬犹衫。
客来又议鬻其一,父母不忍听儿谈。
长云弟幼我应去,幼谓我去兄当住。
心知父母非不慈,不然租税从何措。
两儿去住争未决,父母狐疑客催别。
大儿行泣小儿随,道旁观者皆呜咽。
东家夫妇无丁男,止有两女冬犹衫。
客来又议鬻其一,父母不忍听儿谈。
长云弟幼我应去,幼谓我去兄当住。
心知父母非不慈,不然租税从何措。
两儿去住争未决,父母狐疑客催别。
大儿行泣小儿随,道旁观者皆呜咽。
这首《鬻女谣》描绘了一幅悲惨的家庭画面,反映了明朝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中通过一对夫妇在贫困中的挣扎,以及他们对两个女儿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亲情的深刻。
开篇“东家夫妇无丁男,止有两女冬犹衫”,点明了家庭的困境——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且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暗示了家庭经济的拮据。接着,“客来又议鬻其一”,在生活压力下,这对夫妇考虑卖掉一个女儿以缓解经济压力,体现了生存的艰难抉择。
“父母不忍听儿谈”至“道旁观者皆呜咽”,通过父母内心的挣扎、儿女间的对话以及周围人的同情,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和外界的同情。特别是“心知父母非不慈,不然租税从何措”一句,深刻揭示了家庭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沉重的赋税负担,使得原本慈爱的父母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
最后,“两儿去住争未决,父母狐疑客催别。大儿行泣小儿随,道旁观者皆呜咽”,描绘了最终决定的艰难过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不舍与痛苦。整个场景充满了哀伤与无奈,让人不禁为这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们的命运感到唏嘘。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亲情与道德的冲突,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挣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的渲染,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之中,引发了对社会公正与人道主义的深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