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自家心,却指天边月。
更言无物比伦,分明话作两橛。生苕帚,何不摵。
忘却自家心,却指天边月。
更言无物比伦,分明话作两橛。生苕帚,何不摵。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自我认知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言语表达的局限性。
“忘却自家心”,诗人首先提出一个反问,鼓励读者跳出日常的思维框架,超越自我意识的束缚,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真实。这里的“自家心”指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时,不应被自己的偏见所局限。
“却指天边月”,接着诗人以“天边月”作为比喻,暗示在超越自我之后,可以发现更为广阔的世界。月亮作为自然界的象征,代表着宇宙的真理和平静,引导人们从微观的自我转向宏观的宇宙,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更言无物比伦,分明话作两橛”,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言语的局限性。诗人指出,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事物,但言语总是难以完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无物比伦”意味着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完全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而“分明话作两橛”则表达了言语在表达复杂概念时的困难,仿佛将事物割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生苕帚,何不摵”,最后两句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苕帚为例,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行动建议。诗人似乎在说,既然言语难以解决问题,那么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就像拿起苕帚扫除杂乱一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对言语局限性的反思,也是对实践行动价值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提问,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言语表达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