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延缘不见楼,到来俯视白云头。
蜃窗嫩日宜清坐,树树山山总在眸。
谷口延缘不见楼,到来俯视白云头。
蜃窗嫩日宜清坐,树树山山总在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谷口延缘不见楼”,开篇即以“谷口”为背景,通过“延缘”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沿着山谷边缘行走的情景,却未见高楼大厦,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氛围。
接着,“到来俯视白云头”一句,诗人到达高处后,低头所见是白云触手可及的景象,既表现了地理位置的高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自由。白云作为自然界的元素,在这里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一种与天地相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蜃窗嫩日宜清坐”,进一步描绘了日出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映照在蜃窗上,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宁静的色彩。这里的“蜃窗”可能是指透过云层或雾气看到的景象,如同蜃楼一般虚幻而美丽,与“嫩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诗人选择在此时“清坐”,似乎是在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
最后,“树树山山总在眸”一句,将视野从局部扩展到整体,强调了四周景色的丰富与连贯。无论是树木还是山峦,都在诗人的视线之内,构成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观察力的敏锐,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送客寻山已自仙,行谈坐笑复忘年。
平郊走马斜阳里,破屋传杯积水边。
洗壁题名留岁月,登高著句记山川。
风流幕下诸公子,缩手吟边更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