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虚心者,君能百尺芳。
未闻凌雪秀,唯解刺天长。
叶密招禽宿,皮枯任蠹藏。
他年丹穴凤,恐不集垂杨。
我自虚心者,君能百尺芳。
未闻凌雪秀,唯解刺天长。
叶密招禽宿,皮枯任蠹藏。
他年丹穴凤,恐不集垂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亿的作品,名为《竹答柳》。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以植物对话为形式的诗歌,其中竹子与柳树进行了一场虚拟的对话。
“我自虚心者,君能百尺芳。”这里的“虚心”指的是竹子的中空,而“君能百尺芳”则是说柳树能够长到百尺之高,花朵繁盛。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描绘了两种植物各自的特色。
“未闻凌雪秀,唯解刺天长。”这句话强调竹子虽然不像其他植物那样在积雪中显得华丽,但它能够一直向上生长,直刺云霄。这里的“凌雪”可能是对其他花卉在雪中的美丽状态的一种赞赏,而“唯解刺天长”则突出了竹子坚韧不拔、向上的精神。
“叶密招禽宿,皮枯任蠹藏。”这两句描述了竹子的生态环境。竹叶茂密能够吸引鸟类栖息,竹皮虽然枯萎,但也能成为昆虫的庇护所。这里展示了竹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他年丹穴凤,恐不集垂杨。”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担忧之情。诗人担心未来某一年份凤凰来临时,或许不会再降落在这些柳树上。这可能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隐喻,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美好事物不复存在的哀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竹子与柳树的对话,展现了植物之间的相互欣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于美好事物可能消逝的忧虑。
侵人夕霭怯衣单,是处川原近广寒。
却似今朝东岭上,嫦娥双手奉金盘。
夜合朝开,佳荫绿苔。朝开夜合,孰与启阖。
形形色色皆天公,天如有意天应穷。
倚栏吟把夏过半,但觉头信争殷红。
明霞剪剪正新染,绿玉篸篸间晚烘。
年年花叶常如是,岂必傲寒始君子。
试看岱岳五大夫,至今亦剩空名耳。
由来名与实俱传,彭殇毕竟原齐年。
何必流阴叹今昔,眼前景物堪周旋。
对时眉锁独无恺,不必閒愁愁有在。
万卉生生不让时,嘉禾无雨焉能待。
前岁度花朝,无花人意懒。
旧岁度花朝,有花却愁旱。
花朝与花何无缘,非彼无缘我则然。
朝来春和正明媚,烟丝欲染霞将殷。
忽忽不乐居御园,芳郊迤逦鸣征鞭。
水郭山村经次第,翻喜花朝鲜花事。
风光解识此时情,露珠且拭阑干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