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绵豆俯江皋,曾见蕲王驻节标。
时有军持耕土出,藏兵洞来没莱蒿。
五峰绵豆俯江皋,曾见蕲王驻节标。
时有军持耕土出,藏兵洞来没莱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历史韵味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藏兵洞的景象与背后的故事。
首句“五峰绵豆俯江皋”,以“五峰”、“绵豆”描绘了山峦连绵、俯瞰江岸的壮丽景色,为整幅画面奠定了雄浑的背景。接着,“曾见蕲王驻节标”一句,巧妙地引入了历史人物——蕲王,暗示这里曾是英雄驻足之地,增添了诗作的历史厚重感。
“时有军持耕土出”,描述了在藏兵洞周围,士兵们耕种土地的情景,既体现了军事基地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和平时期的农耕景象。最后,“藏兵洞来没莱蒿”,以“没莱蒿”形象地表现了藏兵洞隐匿于草丛之中,难以察觉的隐蔽性,同时也寓意着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紧张局势。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的交织,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深沉与现实的复杂。
有客来从东海湄,笔弄丹青自得师。
囊中二像示我亦草草,我于斯人如见之。
溪翁本丰颔,匏翁故多髭。
有神乃在髭颔外,予尝得之朝省委蛇时,客之此艺何太奇。
客言我先祖,曾荷文皇知。
百年貌得几名士,至今海内声犹驰,不才方愧裘与箕。
今予为亲归,早卧江南野。
有形未能图,有影何须写。
君今传我神,谁谓非我者。
君归海上超世尘,应将此纸持示人。
寻常倘有知我者,谓我今吾真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