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不见孙叔敖,其子行负薪。
五霸相代兴,主烈难为臣。
令名有遗封,馀财喜没人。
寝丘虽言恶,千载功无湮。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不见孙叔敖,其子行负薪。
五霸相代兴,主烈难为臣。
令名有遗封,馀财喜没人。
寝丘虽言恶,千载功无湮。
此诗《咏古(其十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对比贪官与廉吏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历史人物孙叔敖及其子的描绘,展现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深刻思考。
首句“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开篇即揭示了贪官与廉吏的命运差异:贪官因追求财富而苦恼,而廉洁的官员则因生活清贫而感到困扰。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道德与物质之间的冲突。
接着,“不见孙叔敖,其子行负薪”一句,借古喻今,以孙叔敖为例,说明即使廉洁的官员在世时可能生活困顿,但他们的后代却能因此而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尊重。孙叔敖之子背柴的情景,象征着廉洁官员后人自力更生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对廉洁官员的敬重。
“五霸相代兴,主烈难为臣”则将视角转向历史,通过描述春秋时期五霸的更替,强调了权力更迭的频繁与激烈,以及作为臣下的不易。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隐喻,提醒人们在权力面前保持忠诚与节操的重要性。
“令名有遗封,馀财喜没人”进一步探讨了名声与财富的传承问题。即使一个人在世时名声显赫或拥有财富,死后这些也并非完全属于自己,而是会成为他人继承或分享的对象。这句诗提醒人们,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在于品德和精神层面的传承。
最后,“寝丘虽言恶,千载功无湮”以寝丘(古代陵墓)为例,指出即便陵墓所在之地环境恶劣,但其主人的功绩和美德却能流传千年,不受时间侵蚀。这句话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伟大成就永存的信念。
综上所述,《咏古(其十二)》通过对比贪官与廉吏、历史人物孙叔敖及其子的故事,以及对权力、财富、名声与品德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性、道德与历史的独到见解。
雨雪远村中,猿鸣旅馆空。
守炉消夜漏,停烛待春风。
有恨能催老,无文解送穷。
却怜今夕酒,还与弟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