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阅狱体群臣,功罪还将问吏民。
无恤共怜沈灶地,不疑岂愬诳金人。
胡来借箸谋安出,事往吹毛语太频。
回首晋阳成乐土,安危当日属谁身。
圣朝阅狱体群臣,功罪还将问吏民。
无恤共怜沈灶地,不疑岂愬诳金人。
胡来借箸谋安出,事往吹毛语太频。
回首晋阳成乐土,安危当日属谁身。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的《平阳勘双江狱事》,通过“圣朝阅狱体群臣”开篇,展现了朝廷对司法公正的重视与审视,强调了在处理案件时需倾听民众意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司法程序的严谨与公平追求。
“无恤共怜沈灶地”,描绘了在处理案件时,人们共同担忧和同情被冤枉者,表达了对无辜者的深切关怀。“不疑岂愬诳金人”则暗示了在面对不公时,人们不会轻易相信谣言或谎言,强调了真相的重要性。
“胡来借箸谋安出”,借用历史典故,比喻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智谋和策略来寻求解决之道,反映了诗人对解决问题的智慧思考。“事往吹毛语太频”,则批评了在事情过去后,过于频繁地指责和议论,提醒人们应以事实为依据,避免无端的责难。
最后,“回首晋阳成乐土,安危当日属谁身”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晋阳曾是乐土,但其兴衰与安危却关乎当时掌权者的决策。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警示,提醒当权者应审慎行事,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公正、智慧、责任以及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
纯阴十月晚,劲气肃群骄。
惟有乔松在,长看积雪消。
生贤禀真性,特立冠当朝。
早岁初成赋,群雄已失标。
治才精破竹,廷论壮生飚。
博士皆推贾,宣皇重试萧。
周旋穷政体,出入解心焦。
九列高称冠,三台岂足超。
论功归颍霸,举相待虞姚。
骥骋经新卧,弓强发久鞦。
百年时节在,四海众心翘。
当见飞中使,赍金赐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