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区游历的景象和心境。诗中“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两句,写出了诗人昨晚在云端停留,第二天早晨从西边的高峰返回来,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感觉。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林中的宁静和神秘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细腻变化的观察,微雨如同天然的洗礼,为山野增添了一份清新。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众多青翠欲滴的山峰时,内心的赞叹与惊奇,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秦岭未能一览无余的遗憾和期待。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这两句通过石鼓偶尔发出声响,联想到了古代秦王的传说,彷彿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接下来的“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壮丽山势和飞泻的水流的赞美。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这两句通过对雨声和雷鸣的描述,再次强调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细致观察。
最后,“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则是诗人对于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人相见的期待,通过长安道路上日落时分的尘土,以及寻访友人张仲蔚却只见到满是荆棘的小道,表现了诗人的怀旧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通过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传达了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领悟。
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
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
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出檐丛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
东坡作塘今几尺,携酒一劳农工苦。
却寻流水出东门,坏垣古堑花无主。
卧开桃李为谁妍,对立鵁鶄相媚妩。
开樽藉草劝行路,不惜春衫污泥土。
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
辘轳绳断井深碧,秋千挂索人何所。
映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应门女。
南上古台临断岸,雪阵翻空迷仰俯。
故人馈我玉叶羹,水冷烟消谁为煮。
崎岖束缊下荒径,娅奼隔花闻好语。
更随落景尽馀樽,却傍孤城得僧宇。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必闻钟鼓。
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
平生所向无一遂,兹游何事天不阻。
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宋·苏轼】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出檐丛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东坡作塘今几尺,携酒一劳农工苦。却寻流水出东门,坏垣古堑花无主。卧开桃李为谁妍,对立鵁鶄相媚妩。开樽藉草劝行路,不惜春衫污泥土。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辘轳绳断井深碧,秋千挂索人何所。映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应门女。南上古台临断岸,雪阵翻空迷仰俯。故人馈我玉叶羹,水冷烟消谁为煮。崎岖束缊下荒径,娅奼隔花闻好语。更随落景尽馀樽,却傍孤城得僧宇。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必闻钟鼓。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平生所向无一遂,兹游何事天不阻。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https://shici.929r.com/shici/p9X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