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五首·其四》
《偈五首·其四》全文
宋 / 释士圭   形式: 偈颂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见”与“非见”的关系,以及“可还者”与“不汝还者”的哲学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落华”与“流水”作为意象,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流转与变化。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首先提出了一种对“见”的反思,即当我们认为自己在“见”时,实际上可能并未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这里的“见”不仅仅指视觉上的观察,更包含了认知、理解乃至心灵的感受。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进一步阐述了“见”的局限性,指出即使我们自以为在“见”,实际上也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全貌,因为“见”总是与“非见”并存,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层面。

“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这两句通过“落花”与“流水”的互动,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生命与时间流逝的画面。落花有意地追随流水,象征着生命的追求与渴望;而流水则似乎对落花的情感无动于衷,象征着自然规律的无情与不变。这一对比,揭示了生命与宇宙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的暂时性和变化性,暗示了所有可以回归或改变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我(“汝”),强调了变化与无常。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指出那些不可回归或改变的,正是非自我所构成的世界。这句诗深化了前一句的思考,强调了自我与外界之间的界限与联系。

最后,“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借用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虽然看似消失,但其实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间,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自然意象,探讨了“见”与“非见”、“可还者”与“不汝还者”的关系,以及生命、时间与自我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洞察与感悟。

作者介绍

释士圭
朝代:宋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猜你喜欢

士常席上送乃兄士仪

东楼杯酒惜离群,柳色春光日未分。

姜被剧谈中夜雨,祖鞭遥指出关云。

山城朔雁联翩起,野店昏鸡远近闻。

邂逅别来相忆地,醉歌终日任醺醺。

(0)

剪鹅翎

鹢鹢霜毫蜕满池,天工碎剪上花枝。

折来插在乌纱畔,绝胜春蛾点鬓丝。

(0)

白西施

腻粉脂容玉雪肤,花神莹白羡吴姬。

秋风素魄东篱下,不逐鸱夷泛五湖。

(0)

送同年简斋道归省

春半相逢在礼闱,题诗忽复送君归。

卢前名姓惭杨炯,洛下文章见陆机。

晓日攀龙恩共沐,秋风跃马去如飞。

新年草色知人意,应向阶前映綵衣。

(0)

次韵时旸对雨喜晴二首·其二

断虹连返照,向晚喜新晴。

远市浮埃尽,长沟积水清。

歌谣童子事,刈穫野人情。

身在幽燕地,无劳赋北征。

(0)

关山风雨图

山雨凝寒气不开,江涛拍岸雪成堆。

渔翁惯识风波恶,天际孤舟已早回。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沈传师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