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急人忙尘路喧,几从朝出到黄昏。
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马急人忙尘路喧,几从朝出到黄昏。
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平凡而又充满禅意的生活图景。诗人以"马急人忙尘路喧"开篇,迅速勾勒出一幕繁忙的市井生活场景,其中“马急”与“人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都市中人们紧张忙碌的情状,而“尘路喧”则是这一切活动所带来的喧嚣和混乱。紧接着,“几从朝出到黄昏”一句,则描绘了一天之内从早晨到晚上的不停歇的忙碌。
然而,诗人并未在这繁杂中迷失自己,而是“今来合掌听师语”,转而寻求心灵的宁静。这里,“今来”表明了一个时间的转折点,即从尘世间的喧嚣走向内心世界的平和,"合掌"则是一种礼佛、祈愿的姿态,体现出诗人对佛法的尊崇与信仰。"听师语"则意味着在禅学中寻求智慧,通过师父的教导来净化心灵。
最后,“一似敲冰清耳根”用了一种生动且富有比喻色彩的表达方式。“敲冰”通常指的是在寒冷的环境下击碎坚硬的冰块,发出清脆的声音。在这里,这个意象被用于形容师父的话语,如同敲冰般清晰、纯净,能够深入人心,触动灵魂的“耳根”。这不仅强调了禅理的震撼力,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顿悟和净化。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换,传达了从尘世烦恼到内心宁静,从喧嚣混乱到清凉澄明的一种修行过程。诗人巧妙地运用语言,既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也抒发了个人对于精神追求和内在平和的向往。
两崖临绝涧,微径垂一缕。
中间横巨石,足可容百堵。
凿空非人力,枝撑自太古。
奔泉喷雪下,轰若雷霆怒。
长天惨白日,六月失炎暑。
平生轻波涛,三峡未足数。中流挥羽扇,啸咏狎飞?。
迨兹翻凛然,顿觉毛发竖。
勇怯亦何常,择地自可贾。
因思昆阳捷,千载称光武。
却笑李将军,徒夸射猛虎。
罢父之山洱水源,首尾峡束中渊浑。
刬地横开大理国,挟风酿雪天阴昏。
波光渺渺破古镜,寒涛日齧苍山根。
特留隙地辟城郭,一览已尽百里宽。
四洲三岛在何所,稍见数点青鸦翻。
长路漫漫绕海角,孤烟一抹销人魂。
朝看帆来暮帆去,风如潮信无移痕。
五湖欲往计未果,思与水仙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