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亭时解缆,候吏已先驱。
到处逢迎满,经过礼数殊。
泰应疑传食,狂或笑穷途。
犬马何能报,乾坤愧腐儒。
津亭时解缆,候吏已先驱。
到处逢迎满,经过礼数殊。
泰应疑传食,狂或笑穷途。
犬马何能报,乾坤愧腐儒。
这首诗描绘了舟行途中所见所感,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首联“津亭时解缆,候吏已先驱”,描绘了舟行时的场景,津亭是渡口的休息处,诗人时常在此解开船缆,而等候的官吏早已在前方引导,体现了官府对舟行的周到安排和重视。
颔联“到处逢迎满,经过礼数殊”,描述了舟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人情世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以不同的礼数相待,展现了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颈联“泰应疑传食,狂或笑穷途”,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心态的人对于舟行者的不同反应。一方面,有人可能因为舟行者身份的改变而产生疑惑,怀疑其是否真的值得如此礼遇;另一方面,也有人可能会嘲笑舟行者处于困境中的无奈,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冷漠与讽刺。
尾联“犬马何能报,乾坤愧腐儒”,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回报社会给予的恩惠的感慨,同时也对自己作为“腐儒”(旧时代知识分子的自谦之词)感到惭愧,暗示了对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舟行这一日常景象,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包括官民关系、社会礼仪、阶层差异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洛阳春信久不通,姚魏开落战尘中。
扬州千叶昔曾见,已叹造化无馀功。
西来始见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宫。
池台扫除凡木尽,天地眩转花光红。
庆云堕空不飞去,时有绛雪萦微风。
蜂蝶成团出无路,我亦狂走迷西东。
此园低树犹三丈,锦绣却在青天上。
不须更著刀尺裁,乞与齐奴开步障。
初夏暑雨薄,但觉白日长。
向来万里心,尽付一竹床。
新笋出林表,森然羽林枪。
时闻解箨声,灵府生清凉。
平生喜昼眠,此志晚乃偿。
安枕了无梦,孰为蝶与庄。
徐起掬寒泉,中有菱丝香。
清啸送落日,与世永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