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老槐多阅人,未料世事日日新。
精庐幸免兵火烬,其奈时尚憎陈因。
佛移僧逐换青垩,榜书楹句摧为薪。
昨闻代者又殊好,趣撤墙屋重经纶。
我来避嚣值喧閧,匝地瓦砾天灰尘。
落成突兀定何许,不惜一掷千万缗。
为槐装点失槐养,何爱争此荒寒滨?
半聋诗人昔居此,楼外方沼饶游鳞。
魂归绕槐或三叹,古意灭没从谁陈?
城南老槐多阅人,未料世事日日新。
精庐幸免兵火烬,其奈时尚憎陈因。
佛移僧逐换青垩,榜书楹句摧为薪。
昨闻代者又殊好,趣撤墙屋重经纶。
我来避嚣值喧閧,匝地瓦砾天灰尘。
落成突兀定何许,不惜一掷千万缗。
为槐装点失槐养,何爱争此荒寒滨?
半聋诗人昔居此,楼外方沼饶游鳞。
魂归绕槐或三叹,古意灭没从谁陈?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文人陈宝琛所作,名为《访旧七首(其四)龙树寺槐》。诗中描绘了对城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被现代建设所取代的忧虑。
首句“城南老槐多阅人,未料世事日日新”以“老槐”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者,而“世事日日新”则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接下来,“精庐幸免兵火烬,其奈时尚憎陈因”表达了对战争破坏的惋惜,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感。
“佛移僧逐换青垩,榜书楹句摧为薪”描述了佛教寺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遭遇,佛像被挪动,僧侣被迫离开,原本庄严的壁画和书法作品被拆毁,用于其他用途。这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面临的挑战。
“昨闻代者又殊好,趣撤墙屋重经纶”表明新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喜好,他们急于拆除旧建筑,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这体现了社会变革中对传统与现代的抉择。
“我来避嚣值喧閧,匝地瓦砾天灰尘”描绘了作者来访时的场景,满地的瓦砾和尘土象征着城市改造的混乱和破坏。
“落成突兀定何许,不惜一掷千万缗”表达了对新建建筑突然崛起的惊讶,以及对高昂成本的感叹,暗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巨大消耗。
“为槐装点失槐养,何爱争此荒寒滨?”表达了对老槐树命运的同情,它被装饰却失去了原有的生长环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被现代建设所取代的忧虑。
“半聋诗人昔居此,楼外方沼饶游鳞。魂归绕槐或三叹,古意灭没从谁陈?”最后两句通过回忆往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无奈和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变迁、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和忧虑。
故城北边古槐树,树傍有祠祠四女。
人传四女初种时,誓教一心千万枝。
到今绿云垂䰀鬌,正如姊妹梳头坐。
密影轻移舞袖翻,繁英暗识歌尘堕。
皇英紫竹吴姬草,血泪愁心入穹昊。
何如此树无所思,枝枝叶叶不相离。
树头不宿孤飞翼,蝴蝶鸳鸯戏春日。
树下人来挂纸钱,叶映新妆好颜色。
愿得女工织巧蚕倍收,年年女伴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