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见植初,老树梵王居。
山鬼暗栖托,樵夫难破除。
声高秋汉迥,影倒月潭虚。
尽日无僧倚,清风长有馀。
何人见植初,老树梵王居。
山鬼暗栖托,樵夫难破除。
声高秋汉迥,影倒月潭虚。
尽日无僧倚,清风长有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诗人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棵古老桧树的独特风貌。"何人见植初,老树梵王居"表明这棵树已经非常古老,以至于人们难以想象它最初被种植的情景,而现在则成为了梵王(即佛教中的僧侣)的栖身之所。
"山鬼暗栖托,樵夫难破除"则透露出这棵树生长的环境异常幽深,连山间的鬼魂也在其上栖息,而樵夫(即采集柴火的人)都无法轻易接近它。这样的描述增添了诗中山林的神秘与隔绝感。
"声高秋汉迥,影倒月潭虚"更是以听觉和视觉的细节,渲染出这棵树在秋夜中的孤独与庄严。古桧的声音似乎能穿透秋夜的寂静,而它的影子则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如同月亮一般虚幻。
最后两句"尽日无僧倚,清风长有馀"表达了诗人对这棵古桧所蕴含的佛法禅意的感悟。整日都没有僧侣靠近,而那清新的山风中似乎总是带着一些难以言说的余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反映出古桧作为一种生命力顽强、历经沧桑的象征,对于周遭环境以及时间流转的独特感应。
佳人种碧草,所爱凌风霜。
佳人昔已殁,草色尚苍苍。
陆行载以车,水行载以航。
于今五六年,与我道路长。
思人不忍弃,期植寒冢傍。
我嗟复北去,安得毕此丧。
留植精舍中,远挈防根伤。
他时京岘下,不比野蒿黄。
竹馆荫以风,洒水坐犹热。
念子远归时,焦烟起车辙。
落日原上微,鸟栖人欲别。
我心明月在,相照异盈缺。
来见江南昏,使君咏汀蘋。
再看蘋叶老,汀畔送归人。
人归多慕恋,遗惠在兹民。
始时绕郊郭,水不通蹄轮。
公来作新塘,直抵吴松垠。
新塘建舆梁,济越脱辀仁。
言度新塘去,随迹如鱼鳞。
从今新塘树,便与蔽芾均。
我虽备僚属,笔舌敢妄陈。
因行录所美,愿与国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