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梯延洞,通宵兴莫穷。
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
坐久衣衫润,吟馀物象空。
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晚上梯延洞,通宵兴莫穷。
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
坐久衣衫润,吟馀物象空。
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晚上梯延洞”即设定了一个幽深静谧的环境,时间是在夜晚,地点是山洞。"通宵兴莫穷"表明诗人一整夜都沉浸在这种探寻自然之旅中,不追求外界的喧嚣和繁华。
接着“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两句,通过对明亮月色与清凉山风的描写,传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亲近、感受到的宁静与舒畅。"坐久衣衫润"则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久不起身,甚至连衣衫都被山间的微湿润湿。
"吟馀物象空"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和思考生活,用“物象”来比喻那些无形却又触手可及的灵感和思绪。这些都是诗人通过静夜中的沉思所得,而非现实世界可以轻易触及的事物。
"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两句,更是将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怀推向极致。诗人抬头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仿佛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也能被摘取,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力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向往。而"疑在广寒宫"则是诗人将这种神秘而又超然的情感,归咎于某种仙境或精神上的至高之所——广寒宫。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山洞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究,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是唐代诗人李益在探索自然与精神之美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黄冠栖霞若栖木,朝与霞居暮霞宿。
阒无几榻只依霞,千顷霞光炫人目。
谓霞可栖仍可餐,讴吟咽嗽霞中间。
霞东煌铓上初旭,洞照肺腑如霞丹。
人疑尔真在霞上,尔托霞名聊自诳。
或疑或诳霞不知,霞尔是非皆幻妄。
嗟予久爱烟霞好,拟衣霞绡拾瑶草。
还寻钟吕蹑飞霞,同饮霞浆后天老。
翼翼高堂,有华其构。匪堂之华,惟以广寿。
寿之脩短,实出于天。何以广之,惟医之全。
六气所干,七情所触。沈痾危亡,厥寿斯促。
念兹短折,曷由济之。圣神立教,莫切于医。
猗欤韩氏,忠献之裔。世居姑苏,民受其惠。
惟公承之,荷国宠恩。典职从容,出入金门。
惟公之心,悯此抱疢。活人孔多,曾莫之靳。
公既逝矣,高堂犹存。匪公广之,有子有孙。
子孙绳绳,寿者益广。积此阴功,厥报斯享。
求公之德,实在斯堂。播之咏歌,永世其光。
松陵四围天接水,中有丹光夜分起。
烧丹者谁抱拙生,半亩云房石林底。
缥囊玉轴纷图书,清风适起烧丹馀。
白日閒花落蛛网,晏然独坐青氍毹。
当时龙虎守深閟,好事何为传紫翠。
每令人费买舟钱,日日来寻隐居地。
因闻昔日瑶池仙,宝鼎丹光飞上天。
剡剡入云如紫电,英英照人兼翠烟。
平生学仙心所羡,亦欲丹光成九转。
等閒白骨埋蒿莱,不似红颜生羽翰。
宿火未消丹未出,诏向神京试儒术。
力言丹候尚须调,再愿六藏归一室。
我到钟山偶相逢,乡心未吐谋先同。
亦有长生不死药,何当与子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