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
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
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
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
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逃离战乱、来到山村定居的生活场景。开篇“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两句,表达了诗人因战乱带领家人南迁的不易历程。“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则流露出诗人对这片新居所在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的“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四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山村的自然美景和安逸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峰谷呀回映”,形象地描绘了山谷之间回音相应的景致;“谁家无泉源”,则是对这片土地丰饶多水的一种肯定;“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则展示了一种田园诗中的宁静与安逸,竹林成荫,河流直达家门。
以下的“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村生活的美好。这里的“瀼溪中曲滨”,是对河流曲折的细腻描写;“其阳有闲园”则是对诗人所居之地阳光充足、环境优雅的一种表述。至于“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则透露出诗人与邻里的深厚情谊,以及邻里对诗人的慷慨赠予和长远的承诺。
末尾四句“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则表达了诗人在困难时得到邻里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对邻里深厚的感激之情。这里的“匮乏”与“不安”,反映了诗人曾经遭遇的困境;而“相分”与“相存”,则是对邻里在这些时候给予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的赞美。“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表达了一种对于不公正的劳役制度的批判情绪。最后,“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则是诗人希望不要让这份邻里的善良和自己的困境成为世人的议论对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以及他与邻里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闻道山中有白金,百年遗迹却难寻。
山中寂寂金无语,惟有哀猿泣茂林。
哀猿鸣狖两为伍,怪石巉岩如吼虎。
破址颓垣今尚存,埋金侠女终尘土。
茫茫不见埋金人,白云来往埋金坞。
须臾山上有樵来,一担枯株一柄斧。
告我曾知埋金事,笑指青山为钱虏。
韬光敛晦已多年,有时隐现若将睹。
伊昔樵夫有奇缘,采樵日暮却忘还。
山中竟遇埋金女,绣阁妆楼在目前。
巍峨不类人间屋,置酒张灯肆绮筵。
舞剑双鬟来劝饮,奉金为寿醉瞑然。
罗帏翠被三更梦,冷露阴风一夜眠。
醒来只在荒林下,何处山中有人烟。
挑得白金一担归,欲寻旧迹似登天。
依稀如入桃源去,渔父樵夫可并传。
世人多为樵夫误,欲觅白金不知路。
我闻此语为谬传,问却青山不能吐。
《打鼓山》【清·施陈庆】闻道山中有白金,百年遗迹却难寻。山中寂寂金无语,惟有哀猿泣茂林。哀猿鸣狖两为伍,怪石巉岩如吼虎。破址颓垣今尚存,埋金侠女终尘土。茫茫不见埋金人,白云来往埋金坞。须臾山上有樵来,一担枯株一柄斧。告我曾知埋金事,笑指青山为钱虏。韬光敛晦已多年,有时隐现若将睹。伊昔樵夫有奇缘,采樵日暮却忘还。山中竟遇埋金女,绣阁妆楼在目前。巍峨不类人间屋,置酒张灯肆绮筵。舞剑双鬟来劝饮,奉金为寿醉瞑然。罗帏翠被三更梦,冷露阴风一夜眠。醒来只在荒林下,何处山中有人烟。挑得白金一担归,欲寻旧迹似登天。依稀如入桃源去,渔父樵夫可并传。世人多为樵夫误,欲觅白金不知路。我闻此语为谬传,问却青山不能吐。
https://shici.929r.com/shici/WzmT9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