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言而古藉,二三垂典册。
先人作己言,千百拟衡石。
寓言若玄珠,重言如拱璧。
谁持璧与珠,使人群啧啧。
卮言日曼衍,天倪随地斥。
终身未尝言,终言孰能格。
可不可谁分,然不然共择。
万物本天均,是非凭众斁。
已化复相生,无县那许射。
罔两莫群疑,景形方自索。
日火贷其光,夜阴恶可借。
无有入无閒,相视久无逆。
盛德果如无,舍者将争席。
无言无不言,始信无言益。
今言而古藉,二三垂典册。
先人作己言,千百拟衡石。
寓言若玄珠,重言如拱璧。
谁持璧与珠,使人群啧啧。
卮言日曼衍,天倪随地斥。
终身未尝言,终言孰能格。
可不可谁分,然不然共择。
万物本天均,是非凭众斁。
已化复相生,无县那许射。
罔两莫群疑,景形方自索。
日火贷其光,夜阴恶可借。
无有入无閒,相视久无逆。
盛德果如无,舍者将争席。
无言无不言,始信无言益。
此诗《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其五)寓言》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诗中探讨了“寓言”的深刻含义与价值。
开篇“今言而古藉,二三垂典册”,指出言语在古今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引出对“寓言”的关注。接着“先人作己言,千百拟衡石”描绘了前人通过寓言表达思想,千百年来不断被模仿和称颂的情景。
“寓言若玄珠,重言如拱璧”将寓言比作珍贵的珠宝,强调其价值。随后“谁持璧与珠,使人群啧啧”提出疑问,是谁赋予了这些寓言如此高的评价?“卮言日曼衍,天倪随地斥”描述了言语的演变和自然法则的体现。
“终身未尝言,终言孰能格”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即使终生不言,最终的智慧又能被谁理解?“可不可谁分,然不然共择”则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万物本天均,是非凭众斁”强调了万物平等,是非取决于大众的看法。“已化复相生,无县那许射”暗示了变化与循环,没有绝对的界限。“罔两莫群疑,景形方自索”通过比喻,说明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日火贷其光,夜阴恶可借”对比白天与夜晚,象征光明与黑暗,强调了自我照亮的重要性。“无有入无閒,相视久无逆”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盛德果如无,舍者将争席”通过道德的讨论,引出宽容与和谐的主题。
最后“无言无不言,始信无言益”总结了整篇,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无声之处,无声的表达有时比言语更有力量。
这首诗通过对“寓言”的深入探讨,展现了郭之奇对语言、智慧、道德以及自然法则的独特见解,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