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境界与修行状态。"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表明这位僧人心灵纯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感。"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则显示了僧人的学术修养,即便是在讨论佛教经典或是解释佛法时,也像翻阅贝多叶的经书一样认真,对待莲花般纯洁的佛法。
接下来的"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表达了僧人对禅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领悟到宇宙间真实的本无(真空),而这之前必须先种植智慧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
最后两句"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则隐含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这里可能比喻僧人的修行已经达到了高深莫测的地步,以至于连时间流逝(飞锡)都无法察觉,只剩下无尽的黄沙(恒沙),象征着一片广阔而又孤寂的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与智慧觉醒的生活状态。
家山四年别,梅萼忽横枝。
久拟投倦翼,还成效雌羁。
初之一毫补,谩素五十炊。
所就竟何事,敢言厌拘縻。
吏民笑已满,虽勤欲奚为。
答以事不然,吾心异群儿。
矻矻不能闲,任汝了事讥。
吾道日已长,天运无穷期。
常恐业未富,无以答明时。
归将闭门坐,谨学毋自欺。
刻心事仁勇,立志防怠隳。
乞我刀圭剂,发此蒙昧姿。
夫君之游兮,嫣荷为之笑迎。
夫君之归兮,白鹭为之致情。
嗟此湖几千百年兮,曷尝遇夫夫君之清。
人如玉兮水如镜,雨如珠兮山如屏,我为此歌兮不知谁为之声。
抑天籁之自鸣,抑性情之自生。
风卷其纸,陶然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