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商山僧》
《赠商山僧》全文
唐 / 韦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0)
注释
商岭:山脉名,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
东西路:指道路在山岭两边延伸。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一溪云:形容溪流上方缭绕的云雾,营造出宁静而幽深的意境。
师言:老师的教诲或话语。
耳重:指对老师的话听得入耳,重视。
人是人非:人事变迁,指人的关系和状态发生了变化。
不欲闻:不愿再听到,表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翻译
商岭山脉东西两侧的道路似乎要分离,两间小屋坐落在一条溪流旁,被云雾缭绕。
老师的话语重心长,我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对于人事的是非纷扰,我不愿再去听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间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商岭东西路欲分”,诗人以“商岭”作为背景,由此设定了一个山间的小径,这条小径似乎在东、西两侧各自分出一条道路。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选择和分歧。

“两间茅屋一溪云”,这里的“茅屋”指的是简单的竹草盖成的小屋,代表了隐逸的居所。诗人将这简陋的住处与流动的溪水和飘浮的云朵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师言耳重知师意”,这里的“师”可能指的是一位高僧或是诗人的精神导师。“耳重”则意味着深受教诲,能够洞悉师父的深意。这句表达了对师承和智慧传授的尊崇。

“人是人非不欲闻”,这句话富含哲理,探讨的是人与非人的界限,以及对于超越世俗知识的追求。它暗示诗人对于超然物外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商山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作者介绍

韦蟾
朝代:唐

韦蟾 [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书记。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猜你喜欢

春半久雨走笔五首

早从师读易乾元,晚乃微探性命源。
道在一前包宇宙,心无二处契羲轩。
行将死矣依先冢,即合归欤理故园。
二十余年复韦布,人生焉用两朱轓。

(0)

春日小园即事十首

摘花不恤种花难,几日工夫一日残。
最是好花留不得,不如只种菜花看。

(0)

怪梦十首

高枕非难就,深杯未易谋。
五须疑噩梦,久已惯穷愁。
老矣何嫌死,归欤岂愿留。
晓梁数声燕,搔首倚五楼。

(0)

久过重阳菊英粲然即事十首

紫阳山下园五亩,一半教儿种菊花。
霜渐浓时花更好,六年何事未还家。

(0)

七十翁五言十首

岂谓真成老,元来总堕虚。
它乡身似雁,永夜眼如鱼。
未觉知几早,惟嫌料事疏。
纵无三阁馔,犹有五车书。

(0)

送前歙黟楚□□五首

歙三万户多,黟户減半少。
君才宜大用,何乃易而小。
易邑不易心,千江一月皎。
歙民时有谣,夺堇茹我蓼。
黟产足筒布,粗绤自缠绕。
黟之酒良佳,樽中无清醥。
归来卧城东,赁阁临木杪。
唯有一卷梅,古色暗锦褾。
高官跃大马,鼓吹日扰扰。
廉吏无人知,酸吟夜连晓。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程宿 冯京 韩忠彦 陈尧叟 郑颢 杨士芳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侯蒙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