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间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商岭东西路欲分”,诗人以“商岭”作为背景,由此设定了一个山间的小径,这条小径似乎在东、西两侧各自分出一条道路。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选择和分歧。
“两间茅屋一溪云”,这里的“茅屋”指的是简单的竹草盖成的小屋,代表了隐逸的居所。诗人将这简陋的住处与流动的溪水和飘浮的云朵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师言耳重知师意”,这里的“师”可能指的是一位高僧或是诗人的精神导师。“耳重”则意味着深受教诲,能够洞悉师父的深意。这句表达了对师承和智慧传授的尊崇。
“人是人非不欲闻”,这句话富含哲理,探讨的是人与非人的界限,以及对于超越世俗知识的追求。它暗示诗人对于超然物外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商山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早从师读易乾元,晚乃微探性命源。
道在一前包宇宙,心无二处契羲轩。
行将死矣依先冢,即合归欤理故园。
二十余年复韦布,人生焉用两朱轓。
摘花不恤种花难,几日工夫一日残。
最是好花留不得,不如只种菜花看。
紫阳山下园五亩,一半教儿种菊花。
霜渐浓时花更好,六年何事未还家。
歙三万户多,黟户減半少。
君才宜大用,何乃易而小。
易邑不易心,千江一月皎。
歙民时有谣,夺堇茹我蓼。
黟产足筒布,粗绤自缠绕。
黟之酒良佳,樽中无清醥。
归来卧城东,赁阁临木杪。
唯有一卷梅,古色暗锦褾。
高官跃大马,鼓吹日扰扰。
廉吏无人知,酸吟夜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