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经何可当,楼名浪标榜。
痴迷复痴迷,前身疑象罔。
醉经何可当,楼名浪标榜。
痴迷复痴迷,前身疑象罔。
这首诗名为《醉经楼又四首(其四)》,由明代诗人唐伯元所作。诗中以“醉经”为题,营造了一种迷离、沉浸于书海之中的意境。
首句“醉经何可当”,以“醉”字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沉浸在书籍之中,如同醉酒般忘却尘世烦恼的状态。这里的“醉”并非实指饮酒,而是比喻对知识的渴望与沉迷,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接着,“楼名浪标榜”一句,点出了“醉经楼”的名字,暗示这是一座藏书丰富、供人学习的楼阁。然而,“浪标榜”三字则透露出一种虚幻或不切实际的感觉,似乎在说这座楼的名声可能只是徒有其表,并未真正承载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随后的“痴迷复痴迷,前身疑象罔”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自我的痴迷状态,表达了对知识的无限向往和探索精神。同时,“前身疑象罔”一句,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暗示诗人可能在前世就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现在则是这种追求的延续和深化。这一句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哲学深度,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轮回和知识传承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追求的执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它不仅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更是一首探讨人生、知识与自我超越的哲理诗。
王郎茂才年最小,笑我龙钟贫且老。
眼空四海百金轻,一见相知即倾倒。
北郭驱儿买绿酒,中厨唤妇烹黄鸡。
醉来慷慨歌激烈,壮怀乐极生哀悲。
茅檐打头破屋窄,青天高高那可梯。
王孙旧游芳草满,处士新栽柳条短。
閒居鸟雀识幽情,唧唧啾啾白日晚。
自怜人号楚狂生,读书写字俱不成。
从今弃置常酩酊,死来曲糵封其名。
汉武求仙惑山鬼,仙人不来巫蛊起。
绣衣直指向人间,思子宫成泪如水。
秋风慷慨歌楼船,轮台下诏犹凄然。
省躬罪已恨不已,穷兵黩武誇当年。
奸臣并诛方士息,戾园秋草凄凄碧。
功名独羡富民侯,高庙微言感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