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闻蝉》
《闻蝉》全文
唐 / 鲍溶   形式: 古风

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稍断当窗梦,更悽临水意。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

馀引未全歇,凝悲寻迥至。

星井欲望河,月扇看藏笥。

谁念因声感,放歌写人事。

(0)
注释
高蝉:高飞的蝉。
浮凉气:清凉的气氛。
木叶:落叶。
锦字:用丝线编成的信。
稍断:渐渐中断。
临水意:面对水的感触。
清香笋蒂风:带有清香的竹笋。
晓露莲花泪:像露珠般晶莹的泪滴。
凝悲:凝聚悲伤。
星井:星河。
月扇:月光如扇。
因声感:因声音而感动。
人事:人间之事。
翻译
高高的蝉鸣日日夜夜回响,景色中弥漫着清凉的气息。
落叶提醒着时光流逝,丝线般的锦字由纺织娘编织。
窗边的梦境渐渐被中断,临水而立更添凄凉情绪。
清晨的竹笋带着清香,仿佛带着露珠的眼泪。
余音未尽,悲伤的情绪追寻深远之处。
仰望星空,期待银河,月光如扇掩映在收藏的物品中。
有谁会因这声音触动情感,借歌声抒发人间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意浓厚、物是人非的凄凉情景。开篇“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写出了蝉鸣声中透出的清冷之感,似乎连景物都被这种凉意所笼罩。

接着,“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忧伤。树叶在秋风中摇曳,像是对年华易逝的惊叹,而“锦字”可能指的是诗中的文字,它们如同蛛网一般,交织出生命的痕迹。

“稍断当窗梦,更悽临水意”则描写了作者在夜晚被蝉鸣声唤醒,或许是在思考一些过往的梦想和愿望,而“临水”常常与怀念、忧伤联系在一起,增添了一份凄凉。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中,“清香”的笋(竹笋)和“晓露”的莲花都透露出一种秋天特有的生长与凋零的对比。这里的“泪”字用得甚是传神,它让人联想到莲花也似乎在为世事而泣。

“馀引未全歇,凝悲寻迥至”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留恋之情。蝉鸣声犹如往昔的回响,让人不禁沉浸在对过往的怀念中。

“星井欲望河,月扇看藏笥”则写出了夜晚仰望星空时的心境,或许是希望能够穿越时间的界限,与远古或记忆中的某个地方相连。同时,“月扇”和“藏笥”都给人一种收藏与隐藏的感觉,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深藏不露。

最后,“谁念因声感,放歌写人事”则是诗人发出的一种呼唤,或许是在寻找能够理解自己、共鸣的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是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记录。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蝉鸣声这一秋季特有的自然现象,勾勒出一幅关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以及个人情感深处的画面。

作者介绍
鲍溶

鲍溶
朝代:唐   字:德源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猜你喜欢

题画

茅屋人家一两间,绿云遮户鸟声闲。

小桥尽日无人度,春护苔花一径斑。

(0)

次韵邹允达怀仙吟十首·其四

六铢衣上绣云轻,月下时时奏五英。

回笑人间儿女梦,红尘一枕不分明。

(0)

过浪穹峡

幽花悬石壁,流水泻云根。

停车试相问,只恐是桃源。

(0)

偶书

万事无成两鬓皤,可堪岁月易蹉跎。

宦途每感秋蓬客,世态偏惊春梦婆。

上国故人青眼少,东山高兴白云多。

何如束取琴书去,茅屋衡门掩翠萝。

(0)

寒食书感

一百五日逢寒食,节序催人有底忙。

燕子东风人病酒,杜鹃斜月客思乡。

城南麦饭谁浇墓,山下梨花自吐香。

惆怅介推无复见,朝来新火正生光。

(0)

题菊庵先生挽诗卷

菊庵先生天下士,才器卓确俦能同。

读书一目五行下,六经星斗罗心胸。

当年束发试乡举,已与老辈争豪雄。

文章湓溢万斛涌,不啻天马行秋空。

词场七试竟不偶,铁砚欲弊仍磨砻。

登高解作子虚赋,金玉掷地声玲珑。

兴来临池恣挥洒,彷佛羲献渠亲逢。

园林颇似通德里,气岸不减眉山公。

胡为一夕遽梦牒,玉楼仙去何匆匆。

遂令里闬失模范,贸焉摘埴行途穷。

年深草色上翁仲,马鬣一片青山封。

于今有子更奇拔,明时科第高登庸。

清词醉草得遗训,耻学篆刻工雕虫。

东台列职近五载,谏疏屡上输精忠。

天章褒异重厥自,恩被两世颁双龙。

先生于兹固不朽,光烛泉壤回春风。

嗟予后学生已晚,不获铅椠相追从。

怀贤窃欲颂潜德,安得巨笔如长虹。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