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示报宁长老》
《示报宁长老》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港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ìbàoníngchánglǎo
sòng / wángānshí

báixiàtíngdōngmíngniúshānlínbēixiàngjìnggāoqiū

xīnyíngzǎotányuècéngmáoshuíqiū

翻译
在白下亭东边,传来一声牛鸣,
山林和陂港在清秋时节显得格外宁静。
注释
白下亭: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附近。
鸣:发出声音。
陂港:池塘和河流。
净高秋:秋季清爽宁静。
新营:新建的营地。
枣棫:枣树和棫树,泛指树木。
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主或捐赠者。
悟:领悟,理解。
比丘:佛教中出家男子的通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示报宁长老》。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副田园生活图景,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从容与超脱。

首句“白下亭东鸣一牛”中的“白下亭”,很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名,而“东鸣一牛”则描写了清晨牛只在东边开始叫响的情景,表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田园早晨。

紧接着,“山林陂港净高秋”中,“山林陂港”是指山野与溪流等自然景观,而“净高秋”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季的清新与高远之感,给人以深邃而宁静的感觉。

第三句“新营枣棫我檀越”,这里的“新营”可能指的是新开辟的园圃,“枣棫”则是指种植的果树,而“我檀越”则表明诗人对自然之物持有一种超然与欣赏的情感。

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谁比丘”,“曾悟”意味着诗人有所领悟,“布毛”可能是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谁比丘”则是在问何人能与这种境界相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寄杜家父二首

红紫争春触处开,九衢终日犊车雷。
闲情欲被春将去,鸟唤花惊只麽回。

(0)

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
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0)

罗汉南公升堂颂二首

宝积拾得漏贯钱,古佛堂前狗尿天。
东山日出西山雨,露柱搥胸哭破船。

(0)

明叔惠示二颂

山川围宴坐,日月转庭隅。
般若寻常事,如来卧起俱。
多闻成外道,只是守凡夫。
欲听虚空教,须弥作鼓桴。

(0)

送密老位五峰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遶羊肠。
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宝坊如侧掌。
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
栽松种竹是家风,莫嫌斗绝无来往。
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

(0)

题画鹅雁二首

驾鹅引颈回,似我胸中字。
右军数能来,不为口腹事。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