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泠泠漱玉鸣,出山不似在山清。
有人高枕云根卧,何必沧浪在濯缨。
桥下泠泠漱玉鸣,出山不似在山清。
有人高枕云根卧,何必沧浪在濯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桥下泠泠漱玉鸣”,以生动的拟声词“泠泠”和“漱玉鸣”描绘了溪水从桥下潺潺流过的声音,仿佛是玉石在轻轻摩擦,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声音,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与和谐的追求。
接着,“出山不似在山清”,对比了山中与山外的景象,表达了山外世界的复杂与山中世界的纯净之间的差异。这里的“清”不仅指环境的清澈,更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与纯净。
“有人高枕云根卧”,描绘了一个隐士的形象,他静静地躺在云层的根部,枕着白云,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一句“何必沧浪在濯缨”,借用《楚辞》中的典故,原意为在沧浪之水洗帽带,引申为洗涤心灵。此处诗人反问,是否一定要到沧浪之水去洗涤心灵,暗示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心灵净化的方式,不必刻意追求远方或极端的环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净化的思考。
清秋方初兮霪雨降而无时,旧坊弗治兮河水泛滥而为灾。
潏汨沸渭兮澎湃奔波而霈来,崩腾覆溺兮夫岂河伯之不仁。
汗漫千里兮荡然室闾,耄稚惊号兮丘冢为家。
蛟螭愤怒兮鱼鳖纵横,鼋鼍驰骛兮凫鹜飞翔。
皇天无亲兮视听以民,五序参差兮咎极以滋。
圣惟唐尧兮固遭横流,臣有舜禹兮舆心所依。
禦灾拯溺兮九叙可歌,四凶遂去兮二人以升。
天地平成兮海隅蒙福,白马玉璧兮非神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