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能磨石似磨砖,巧手驰声积有年。
想见割来云制作,妙如修得月团圆。
我虽成癖耽求砚,家苦长贫恨少钱。
却羡樗翁藏甚富,镌题欲付子孙传。
精能磨石似磨砖,巧手驰声积有年。
想见割来云制作,妙如修得月团圆。
我虽成癖耽求砚,家苦长贫恨少钱。
却羡樗翁藏甚富,镌题欲付子孙传。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砚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首联“精能磨石似磨砖,巧手驰声积有年”运用比喻手法,将砚台的制作工艺比作打磨石头,强调了其精细与时间的积累,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颔联“想见割来云制作,妙如修得月团圆”进一步描述了砚台的制作过程,仿佛是从云中切割而成,其形状圆润完美,如同月亮一般,展现出砚台的精致与艺术价值。
颈联“我虽成癖耽求砚,家苦长贫恨少钱”则表达了诗人对砚台的痴迷与渴望,尽管家境贫困,仍难以满足对优质砚台的追求,流露出一种无奈与遗憾。尾联“却羡樗翁藏甚富,镌题欲付子孙传”则以羡慕的心情提到另一位收藏丰富砚台的老人,表达了希望自己的爱好也能传承下去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砚台的精美与匠人的技艺,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待。
锁苍烟、一丛凉翠,夕阳叶底红闪。
虬枝耸作拿云势,望里浓阴如幔。闲展卷。
听仙籁、泠泠似和书声缓。云根坐暖。
早枫冷烧霞,林疏罩雾,暝色起天半。
披图认、恰是翠微西畔。当时此景游倦。
十年雁影分南北,知否花愁月怨。离思远。
剩三径、苔痕软衬松花满。流光电转。
盼绿野堂开,青云路稳,衣锦遂初愿。
客馆春迟,芳街泥滑,休问星桥火树。
灯月良宵,偏是晚来风雨。
想嫦娥、亦解持盈,不肯露、十分圆处。
却宜人、剪烛幽窗,画檐点滴助清趣。
更深还又微住。凝望朦胧,淡影凭栏无语。
碧宇云寒,雁字远迷筝柱。
料围炉、人在重帘,应念我、旅怀谁诉。
正天涯、梦入梅花,共吟香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