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
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
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
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多雨,阳光稀缺的景象。开篇“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两句表达了对春天未能如期到来的感慨和失望,清明时节已过,却难寻一段连绵的好天气。
接下来的“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则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春日里,即便是美丽的牡丹也只能偶尔地从担子上窥视,而城中的居民们甚至已经不再辨识细微的燕子的歌声。这里透露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疏离和感知上的迟钝。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气候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美景难得以及人心向背的深沉感慨。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且不失哀婉,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趣的佳作。
祈山底处,为二松千竹,肯题崖壁。
雪洒谈犀麾雁鹜,尔辈何烦涉笔。
使者知乎,民其劳止,且莫闲耕织。
片言金石,唤回春意无极。
虽则王谢人家,一癯仙泽,面作苍烟色。
茶灶笔床将雨屐,吟到梅花消息。
贱子何为,老仙如问,莫道头今白。
寒蓑几梦,研朱看点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