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夜不韬藏,飞星乱草塘。
都缘光影误,无路出书囊。
得夜不韬藏,飞星乱草塘。
都缘光影误,无路出书囊。
这首诗描绘了萤火虫在夜晚的奇妙景象,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首句“得夜不韬藏”,以“韬藏”一词形象地展现了萤火虫在夜晚的活跃与自由,仿佛它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不再隐藏,而是尽情展现其独特的光芒。这里的“得夜”二字,既点明了时间背景——夜晚,也暗示了萤火虫在这一特定时刻的特殊状态,它们似乎获得了某种力量或自由,不再被束缚。
次句“飞星乱草塘”,将萤火虫比作“飞星”,生动地描绘了它们在草塘中飞翔的情景。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萤火虫的闪烁光芒比作夜空中星星的闪烁,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还赋予了萤火虫以宇宙般的神秘与美丽。同时,“乱”字巧妙地表现了萤火虫在草塘中自由穿梭、点缀夜空的场景,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后两句“都缘光影误,无路出书囊。”则通过一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表达了对萤火虫行为的思考。前一句“都缘光影误”可能暗含了对萤火虫行为的不解或好奇,即为何萤火虫会在夜晚如此活跃,是否是因为它们对光的追求或误入了某种情境。后一句“无路出书囊”则可能是诗人的一种想象或寓意,暗示了萤火虫在自然界中的自由与限制,或是对某种束缚的反思。这里“书囊”可能象征着知识的束缚或传统的限制,而“无路出”则表达了萤火虫(或诗人自己)渴望突破这些束缚,寻找自由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萤火虫在夜晚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由、探索与超越的向往。
前年过天姥,夜起窥扶桑。碧海三万里。
日出吐九芒。飞光上琼台,琼台与天通。
积雪自混沌,却在元气旁。
龙驹啖灵刍,白石皆白羊。
神人久不死,奇气陵苍苍。
手把青筠杖,身著云锦裳。
倒影照灭没,飘飘渡银潢。
其中学仙子,面白双瞳方。
能读八琼书,再迁凋年芳。
暮入雷电室,朝窥朱雀窗。
被谪向下土,不使通绿章。
真宰遭其怒,叱咤欲发狂。
见我凤凰山,一别忆廿霜。
瞳子照人碧,十日飞电光。
自言得赐还,复侍紫极宫。
去君五百岁,共会安期生。
别后倘相忆,山头吹玉笙。
妾薄命,当语谁,身年二八为娇儿。
阿母岁岁不嫁女,二十三十颜色衰。
天公两手抟日月,下烛万物无偏私。
奈何丑女得好匹,一生长在黄金闺。
美人如花不嫁人,父母既没诸兄疑。
寄书东家小姑道,得嫁莫择君婿好。
他人好恶那得知,失时不嫁令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