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折刀,挥缺斧,山伧三五能杀虎。
爪牙犀利皮斑斓,乳虎之怒良可干。
南山日夕羊牛下,牧笛孤吹行路难。
握折刀,挥缺斧,山伧三五能杀虎。
爪牙犀利皮斑斓,乳虎之怒良可干。
南山日夕羊牛下,牧笛孤吹行路难。
这首诗《杀虎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猎虎图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和动态描写,展现了猎人与猛虎之间的激烈对抗。
首句“握折刀,挥缺斧”,开篇即以简练的动作描写,勾勒出猎人手持折断的刀、残缺的斧头,准备迎战猛虎的场景,透露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着,“山伧三五能杀虎”一句,点明了猎人的身份和能力,他们虽非专业的猎手,但凭借智慧和勇气,也能猎杀凶猛的老虎,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
“爪牙犀利皮斑斓,乳虎之怒良可干”两句,通过对比猎人使用的工具与老虎的自然特征,进一步渲染了猎杀过程的激烈与紧张。老虎的“爪牙犀利”与“皮斑斓”形象地描绘了其凶猛的外貌,而“乳虎之怒良可干”则暗示了猎杀行动的危险与挑战。
最后,“南山日夕羊牛下,牧笛孤吹行路难”两句,将场景转换至山林深处的日暮时分,羊牛归圈,牧笛声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然而,这宁静之中暗含着猎人与老虎之间生死较量的紧张与激烈,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整体而言,《杀虎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场面,也蕴含了对勇敢、智慧和生存挑战的深刻思考。
初秋白露降,爽气迫虚帏。
薄林方泥泥,洒汉复霏霏。
暗袭玉堂悄,斜飘金掌微。
鹤眠寒屡警,萤火湿犹飞。
叶垂知月朗,花艳怯阳晞。
兰饮畏朝坠,草沾伤夕归。
为霜当夙戒,去日漫增欷。
俜停吴宫女,三月采蔷薇。
挹彼枝上香,散入舞裳衣。
千岁亦不灭,但恐愿相违。
君子保世泽,在久愈光辉。
月出万籁静,岩宿紫烟深。
邂逅逢清景,飘萧澄素襟。
久辞蓬莱苑,复忆嵩高岑。
扫雪待白鹄,凌霄看翠禽。
如何较奇赏,而此事幽寻。
虽负简书畏,还希金玉音。
泾暗泉移涧,风疏星满林。
愿持千里意,空外写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