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
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
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
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
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
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
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
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
这首诗《戊午吟(其四)》由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通过“中庸”二字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承。诗中强调“中庸”源自唐虞时期,是圣人智慧的精髓,并且认为“中庸”之道在于对本体的直接认知和对工夫的谨慎实践。
诗人指出,“中庸”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在日常言行中的具体体现,从庸常之中寻得真理,直达那无声无臭的至高境界。这表明“中庸”不仅是理论上的追求,更是生活实践的指南,是每个人内在的真实本色。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发出感慨,感叹这样的真理在历史长河中被误解和遗忘,如同千古陈编,未能真正深入人心。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忽视或误解的忧虑,以及对“中庸”之道能够被当代人重新发现和实践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中庸”哲学的深刻反思,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思考。
乐府惯闻流怨。几时宫体,不拟齐纨。
小摺泥金,怀袖又总凄然。
试临风、艳歌抒感,如揽结、群幅留仙。宛相怜。
叠纹绫被,收泪银笺。尊前。
为他重省,江南旧事,叶格流连。
半额蜂黄,惹香谁见靠腮边。
记却立、断肠阑曲,嗟面隔、不当屏山。卷舒便。
无凭凉热,直恁情牵。
云约颓檐,春生残垒,剩烽雁后方惊。
人日题诗,荒祠怀古,去来不驻游情。
岁华堪叹,翠禽语、红梅未英。
芳辰惆怅,犹是花前,莫问飘零。兹堂在昔陈经。
谪宦栖迟,谁分平生。
无定风花,有缘香火,为他一晌销凝。
问天何意,世多难、儒冠自轻。
江山如此,依旧吾庐,风雨鸡鸣。
是何世。依旧占水耕花,就桥通市。
朝朝簪约裾盟,有情未免,多才尽费。凝愁睇。
情共露晞平晓,梦痕清泚。
分携敛日垆畔,步波皱损,娇尘漫委。
偏称天涯芳怨,眼中今古,秋声还起。
谁惜故山衰迟。吟畔憔悴。鲛绡罢织,愁迸蛮珠碎。
伤心到、无人为省,荒村年岁。换劫,鬘华坠。
海风卷尽,宫斜废隧。须信吾乡美。
终未比、仙源桃花春水。感时倦客,空抛铅泪。
芳筵仍占禊渚。日暮流莺语。
梦水分愁到,吟壶小,听风雨。言笑惊断绪。飞红去。
看尽丝杨舞。黯凝伫。孤鸿又逝,佳辰回首无数。
西窗烛在,最感不眠鹦鹉。零落单襟共贵素。歧路。
香兰心系幽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