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窍沸天地,百虫为一吟。
喧夺万籁寂,气噤龙象瘖。
长夜何怨诅,切切终古深。
意欲驻冥晦,日月不照临。
露气裹重茧,九幽载俱沉。
天既非昔秋,予亦违夙心。
残釭对凄警,横臆蛾萧森。
微窍沸天地,百虫为一吟。
喧夺万籁寂,气噤龙象瘖。
长夜何怨诅,切切终古深。
意欲驻冥晦,日月不照临。
露气裹重茧,九幽载俱沉。
天既非昔秋,予亦违夙心。
残釭对凄警,横臆蛾萧森。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微窍沸天地,百虫为一吟”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秋夜中万物的生机与和谐,仿佛天地间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百虫的低吟成为这宁静夜晚的主旋律。
接着,“喧夺万籁寂,气噤龙象瘖”两句对比鲜明,前句描述了秋夜的喧闹,后句则通过“气噤龙象瘖”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这种喧闹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仿佛连龙象这样的庞大生物也被这声音所震慑,无法发出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
“长夜何怨诅,切切终古深”表达了诗人对长久黑夜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与无奈。“意欲驻冥晦,日月不照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希望留住这黑暗的时刻,但又深知日月之光终将降临,暗示着对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深刻理解。
“露气裹重茧,九幽载俱沉”描绘了露水凝聚成厚重的茧,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深深埋藏,隐喻着生命与存在的沉重与复杂。最后,“天既非昔秋,予亦违夙心”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冲突,秋天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而诗人也违背了最初的意愿,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生命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江北流民七十口,三十馀年在江表。
朋凶结恶四百馀,白刃差差历村保。
崩腾所向如投空,白昼攫金都市中。
顷由南昌入丰邑,反赂守者为先容。
长官坐堂寇入室,妻子莫逃况金帛。
岂无乡民敢相敌,长官一挥翻辟易。
临江贰守廉且武,手缚其渠散其伍。
岂惟乡民得按堵,邻境闻之皆鼓舞。
其渠在狱伍四归,天府上功民俗熙。
乃知一念敬厥职,万事至难皆可为。
人民社稷我所有,安得坐视如鸡狗。
人在鸡狗犹爱之,民社岂在鸡狗后,请君看取临江守。
戴先生,日饮五斗醉不得,再饮一石不肯眠。
昨从桃源来,两袖携风烟。
长安道上小儿女,拍手拦道呼神仙。
马如游龙花如雨,蹴踏春秋作朝暮。
东方不作窗间戏,上帝还令海边去。
海边玉虹夜不收,贝宫珠阙皆蛟虬。
芝田玉树久相待,天上老仙那肯留。
戴先生,鉴湖之水三千丈,不可以鉴可以酿。
明朝亦脱锦袍去,与汝酣歌钓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