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自相语,唱予仍和汝。
千指忽凄凉,骚人悲战场。
大弦温和小消越,惠风夷韵参悠扬。
琴瑟鸣寒泉,仪仪舞鸾凰。
山高水远听愈淡,花奴羯鼓声方彊。
施生幽雅士,不好笙与篁。
千金买焦尾,悠然坐藜床。
顾我非知音,感激涕自滂。
三听辄三叹,羲皇在我齑盐肠。
七弦自相语,唱予仍和汝。
千指忽凄凉,骚人悲战场。
大弦温和小消越,惠风夷韵参悠扬。
琴瑟鸣寒泉,仪仪舞鸾凰。
山高水远听愈淡,花奴羯鼓声方彊。
施生幽雅士,不好笙与篁。
千金买焦尾,悠然坐藜床。
顾我非知音,感激涕自滂。
三听辄三叹,羲皇在我齑盐肠。
这首诗《和韩听颖师琴》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琴时的复杂情感与意境。
首先,诗中以“七弦自相语,唱予仍和汝”开篇,巧妙地将琴声拟人化,仿佛琴弦在诉说,与听者形成心灵的对话,营造出一种和谐共鸣的氛围。接着,“千指忽凄凉,骚人悲战场”一句,转折间描绘出琴声中的哀愁与悲壮,仿佛战场上士兵的悲歌,引人深思。
随后,“大弦温和小消越,惠风夷韵参悠扬”展现了琴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弦温暖柔和,小弦则清脆悦耳,如同微风拂面,平和而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以宁静与舒适之感。
“琴瑟鸣寒泉,仪仪舞鸾凰”进一步渲染了音乐带来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琴声如泉水般清澈,又似鸾凤翩翩起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之美。
“山高水远听愈淡,花奴羯鼓声方彊”对比了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山高水远之时,琴声渐淡,而花奴的羯鼓声却愈发强烈,突出了琴声的淡雅与内敛,以及羯鼓声的热烈与激昂。
“施生幽雅士,不好笙与篁”表达了诗人对琴声的偏爱,认为琴声更能体现文人的高雅气质,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喧嚣。
“千金买焦尾,悠然坐藜床”描绘了诗人对琴的喜爱达到了不惜重金的程度,即使坐在简陋的藜床上也能悠然自得,体现了他对音乐的痴迷与追求。
最后,“顾我非知音,感激涕自滂”表达了诗人虽非真正的知音,但仍然被琴声深深打动,泪水不禁落下,流露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与敬仰。
“三听辄三叹,羲皇在我齑盐肠”总结了听琴的感受,每一次聆听都让人心生赞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共饮齑盐,品味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对听琴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及其对人心灵的触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高雅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
不种田园,投闲江海,远绝尘踪。
保一家性命,扁舟为屋,随机应舵,逐浪乘风。
九曲江头,三元潭里,直把银钩堕水中。
波深底,把金鳞钓出,回棹孤峰。
三男三女和同。
向砂锅净洗热炉烘。
或敲冰煮茗,渴饮一碗,得鱼换酒,共酌三钟。
蓑衣解开,箬笠放下,醉唱升平月满篷。
江天阔,看一篙点处,粉碎虚空。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释曰玄珠。
矧三教之道,本来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阖*辟机关,抽添运用,返照回光复本初。
休分别,那些儿妙处,无字称呼。
虚中状若蓬壶。
寂静形忘一也无。
问三教根宗,谷神不死,灵源澄彻,诚意如愚。
五气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圆明烁太虚。
仙儒佛,派殊而理一,到底同途。
圣人传道,执其中、妙在惟精惟一。
放则周流弥六合,卷则退藏于密。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静里包皇极。
居仁由义,应机不费毫力。
四时天地同参,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
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尽性穷端的。
死生勘破,到头还是空寂。
大道本无象,真性亦非空。
其中造化有无,无有混玄同。
透得玄关一窍,便好回头下手,静里要勤工。
配合些儿妙,朝暮用屯蒙。
采真铅,炼真汞,复真宗。
阳生半夜,重关深锁倒骑龙。
运起周天火候,流戊擒精就己,三性会元宫。
朗朗超今古,神应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