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璞蕴良质,瑕瑜不相掩。
珠沈万仞渊,光华亦煇闪。
淑人重名节,跬步恒自检。
内顾苟不亏,悔厉复何慊。
区区墨氏子,徒悲素丝染。
荆璞蕴良质,瑕瑜不相掩。
珠沈万仞渊,光华亦煇闪。
淑人重名节,跬步恒自检。
内顾苟不亏,悔厉复何慊。
区区墨氏子,徒悲素丝染。
这首明代诗人黄淮的《拟古十二首(其三)》以荆璞为喻,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赞美和重视。首句“荆璞蕴良质”寓意人如未经雕琢的璞玉,潜藏优秀本质。接着,“瑕瑜不相掩”强调即使有瑕疵,也掩盖不了内在的美好。
“珠沈万仞渊,光华亦煇闪”运用珍珠深藏于渊底的意象,比喻人的才华虽被埋没,但光芒依然闪烁。接下来,“淑人重名节”表达出高尚的人看重名誉和节操,每一步都自我约束。
“内顾苟不亏,悔厉复何慊”进一步阐述,如果内心无愧,即使外界有所挫折,也不会有遗憾。最后两句“区区墨氏子,徒悲素丝染”借用墨家的“素丝之喻”,感叹那些单纯的人,对于环境的影响感到无奈,只能感慨白丝易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赞扬了人应坚守美德,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体现了作者对人格独立和品行高洁的崇尚。
溪上之丘,吾可以休。溪中之舟,吾可以游。
一裘虽弊可度风雪虐,一箪虽薄未有旦夕忧。
愧于此心鼎食其敢饱,负其所学蝉冕增吾羞。
古人谁谓不可见,黄卷犹能睹生面。
百谷薿薿知稷功,九州茫茫开禹甸。
巍巍成功亦何有,治乱但如翻覆手。
逢时皆可致唐虞,比身管乐宁非苟。
树桑酿酒蕃鸡豚,是中端有王业存。
一朝遇合得施设,千载始知吾道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