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别城楼景,还登树杪亭。
地高邻北斗,山远接南溟。
蟾影依云断,樵歌隔浦听。
客愁安用遣,此处可忘形。
已别城楼景,还登树杪亭。
地高邻北斗,山远接南溟。
蟾影依云断,樵歌隔浦听。
客愁安用遣,此处可忘形。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临清音亭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首句“已别城楼景”,点明诗人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远离尘嚣的自然之中。接着“还登树杪亭”一句,写出了诗人再次登高望远的情景,与前文形成呼应,强调了他寻求宁静与自然的愿望。
“地高邻北斗,山远接南溟”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清音亭所在之地的地理位置之高,仿佛与天相接,同时又通过“山远接南溟”的描述,展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壮丽而空旷的意境。
“蟾影依云断,樵歌隔浦听”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场景。月光下的云层被分割,仿佛与月亮遥相呼应;远处的山间传来樵夫的歌声,虽隔着宽阔的水域,却依然清晰可闻。这一画面既静谧又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最后,“客愁安用遣,此处可忘形”表达了诗人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烟消云散,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和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待铜街试马,奈海上、层阴如墨。
翠楼望春,东风无气力。柳未全碧。
昨夜红栏雨,便如新酒,试小槽珠滴。
平明满地苍苔积,有鹤知寒,无莺咒湿。
蓬门望穿双屐。向茶烟歇后,凝伫佳客。
园梅都坼,驻芳晖几日。掩映修篁外,绯间白。
疏香暗度帘隙,好殷勤赠与,绿华条脱。
当华处、魫窗明密,无奈是,十日春寒琐梦,损卿颜色。
团圞月、又照灯夕。看近来、蓟北江南岸,花交玉接。
又柔云做暖,荡隔岸、青山一发。
望春早来,春来如箭筈。疾趁残腊。
且日高楼上,钿梅飘粉,上画帘金押。
神州祇在阑干北,瘴解朱鸢,江澄绿鸭。
长第草心红茁。便青青一路,直到天末。
鱼书难达,盼金扉琐闼。万点伤春泪,融绛蜡。
愁心自写瑶札,怕钗声坠燕,玉瘢添獭。
前宵雨、暗沾花靥,浑不是,玉女投壶一笑,泪珠承睫。
沧桑事、总付庄蝶。问水云、倒戴黄冠去,何年结煞。
生绡帕子,拭何郎珠汗。花气袭人袖香满。
怕鄂君睡美,梅雨微寒,银烛下,翠被一床抖乱。
绿笺书小字,唤作青萍,剑气英英烛星汉。
绕指不胜柔,临去秋波,刚学得、崔娘一转。
便当作、明珠掌中擎,纵宝马千金,莫教轻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