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携樽上墓庐,纸钱飘飏满郊墟。
松杉厌长春风外,邱垄犹残劫火馀。
地下先灵应责我,眼前诸弟转愁予。
宁知作客终无补,悔不渔樵老故居。
寒食携樽上墓庐,纸钱飘飏满郊墟。
松杉厌长春风外,邱垄犹残劫火馀。
地下先灵应责我,眼前诸弟转愁予。
宁知作客终无补,悔不渔樵老故居。
这首《寒食上冢感怀》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方仁渊所作,通过对清明时节携酒前往墓地祭扫的情景描绘,以及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与感慨,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首联“寒食携樽上墓庐,纸钱飘飏满郊墟。”开篇即点明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寒食节前往墓地祭扫,并以“纸钱飘扬”描绘出祭扫时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哀伤而庄重的氛围。
颔联“松杉厌长春风外,邱垄犹残劫火馀。”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将墓地的环境与历史的沧桑对比。松杉在春风吹拂下显得生机勃勃,而墓地则残留着战火后的痕迹,暗示了生命与死亡、自然与历史的深刻对比。
颈联“地下先灵应责我,眼前诸弟转愁予。”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自责,认为自己未能尽到孝道,同时对活着的兄弟感到忧虑,体现了对家族责任和亲情的深切关怀。
尾联“宁知作客终无补,悔不渔樵老故居。”诗人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遗憾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他意识到,无论在外漂泊还是归隐山林,都无法弥补对逝去亲人的愧疚,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清明祭扫这一传统活动,诗人不仅抒发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对生命、家庭、责任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价值。
别离一何久,迢递阻音形。
重上君子堂,相见眼终青。
君颜尚冰玉,我鬓已星星。
借问十载间,风波两蓬萍。
岭剑各万埯,心目多所经。
归来且强健,怳然真梦醒。
可怜万修竹,清音玉珑玲。
萧条媚寒日,约略环翠屏。
相携复一笑,芝兰有余馨。
孤云自舒卷,野鹤来青冥。
平生阅群彦,十八九凋零。
吾徒亦何愿,毕景依林坰。
种秫令可酿,储粟常满瓶。
琴书奉娱玩,足以陶性灵。
千载伐木篇,此意神所听。
往来亦奚惮,江浦堪扬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