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厓门吊古》
《厓门吊古》全文
明 / 区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吴山勒马事难量,肯信勾陈落大荒。

陬澨几人消血泪,劫灰何日更冠裳。

九渊天水归墟际,三创王仁过化乡。

文治苟存终积弱,不禁渔父怨苍茫。

(0)
鉴赏

这首《厓门吊古》由明代诗人区怀年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沉感慨。

首联“吴山勒马事难量,肯信勾陈落大荒。”以“吴山”象征南宋的最后据点,用“勒马”形象地描绘了南宋君臣在危难时刻的决绝姿态。然而,“肯信勾陈落大荒”一句,却暗含着对南宋覆灭的无奈与悲痛,暗示即便有再大的决心与勇气,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颔联“陬澨几人消血泪,劫灰何日更冠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情绪。这里的“陬澨”指偏远之地,暗示了无数无辜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饱受苦难。而“血泪”和“劫灰”则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后句“何日更冠裳”则表达了对和平与秩序回归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南宋灭亡后社会动荡的忧虑。

颈联“九渊天水归墟际,三创王仁过化乡。”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历史的变迁比作自然界的循环,九渊代表深邃的历史长河,天水归墟则象征着历史终将归于平静。而“三创王仁过化乡”则可能暗指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以及在这变革中王道仁政的实践与影响,表达了对历史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期待。

尾联“文治苟存终积弱,不禁渔父怨苍茫。”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文治(文化、教育、治理等)虽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但若不加以重视和实施,国家最终仍会陷入积弱不振的状态。最后一句“不禁渔父怨苍茫”,通过引用渔父的故事,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以及对和平、文明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介绍

区怀年
朝代:明

区怀年,字叔永。高明人。大相仲子。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贡生,任太学考通判。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入都候选,以内艰回籍,后授翰林院孔目。归卧云石,学赤松游,日以赓和撰述为事。著有《玄超堂藏稿》、《击筑吟》诸集。清光绪《高明县志》卷一三有传。
猜你喜欢

吴姬十首·其二

龙麝薰多骨亦香,因经寒食好风光。

何人画得天生态,枕破施朱隔宿妆。

(0)

从猎三首·其一

猎犬谙斜路,宫嫔识认旗。

马前双兔起,宣尔羽林儿。

(0)

闻说静中偏爱竹,自看疏密种秋烟。

(0)

江西题东湖

凿出江湖思,凉多□□间。

无风触微浪,半日□秋山。

客袖沙光满,船窗荻影闲。

时人见黄绶,应笑狎鸥还。

(0)

送雍陶入蜀

江山事若谙,那肯滞云南。

草色分危磴,杉阴近古潭。

日斜褒谷鸟,夏浅巂州蚕。

吾自疑双鬓,相逢更不堪。

(0)

月真歌

扬州胜地多丽人,其间丽者名月真。

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弹琵琶善歌舞。

风前弱柳一枝春,花里娇莺百般语。

扬州帝京多名贤,其间贤者殷德川。

德川初秉纶闱笔,职近名高常罕出。

花前月下或游从,一见月真如旧识。

闲庭深院资贤宅,宅门严峻无凡客。

垂帘偶坐唯月真,调弄琵琶郎为拍。

殷郎一旦过江去,镜中懒作孤鸾舞。

朝云暮雨镇相随,石头城下还相遇。

二月三月江南春,满城濛濛起香尘。

隔墙试听歌一曲,乃是资贤宅里人。

绿窗绣幌天将晓,残烛依依香袅袅。

离肠却恨苦多情,软障薰笼空悄悄。

殷郎去冬入翰林,九霄官署转深沉。

人间想望不可见,唯向月真存旧心。

我惭阘茸何为者,长感馀光每相假。

陋巷萧条正掩扉,相携访我衡茅下。

我本山人愚且贞,歌筵饮席常无情。

自从一见月真后,至今赢得颠狂名。

殷郎月真听我语,少壮光阴能几许。

良辰美景数追随,莫教长说相思苦。

(0)
诗词分类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诗人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王镃 何振岱 周是修 仲并 李时勉 俞彦 王松 张家玉 沈遘 袁燮 黄燮清 王士禄 贡奎 郑潜 程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