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君良独苦,书到益伤神。
众命终难活,一心不负人。
何天堪问话,无地可容身。
却望边关外,偏多夙所亲。
忆君良独苦,书到益伤神。
众命终难活,一心不负人。
何天堪问话,无地可容身。
却望边关外,偏多夙所亲。
这首诗名为《接薪夷书》,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关怀,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孤独。
首句“忆君良独苦”,直接点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一个“良”字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独”字则暗示了诗人独自承受这份思念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书到益伤神”,说明诗人通过书信与友人交流,但每收到一封书信反而更加触动心神,可能是因为信中包含了更多离别或困境的消息,让诗人感到更加忧伤和痛苦。
“众命终难活,一心不负人”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在“众命”(众人之命)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诗人坚守着“不负人”的原则,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追求。这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坚持,也是对社会伦理的一种坚守。
“何天堪问话,无地可容身”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广阔的天地间,找不到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也找不到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这种孤独和无助感令人动容。
最后,“却望边关外,偏多夙所亲”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边关之外,那里或许有着他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这句话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暗含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困境的逃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逆境中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风貌。
洞天若限仙凡路,九锁前山不易寻。
尚有康庐山下客,玉皇温诏与登临。
出了罗浮洞。有多情、梅花雪片,殷勤相送。
见说翛然琴鹤外,诗压牛腰较重。
去管甚、群儿嘲弄。
岭海三年持翠节,料无时、不作家山梦。
驰玉勒,归金凤。一门朱紫环昆仲。
看阶庭、森森兰玉,慈颜欢动。
宰相时来须著做,且舞莱衣侍奉。
却不信、大才难用。
时事多艰人物少,便中兴、谁辨浯溪颂。
为大厦,要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