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饕餮快击鲜,黄鱼但饱不论钱。
而今蔬食止鲑菜,不向鲍肆犹流涎。
两年戎马断海口,无复飞鲜登石首。
馋夫鹤颈望沧溟,瘦杀银花鲙腥手。
忆昔贡鱼来市桥,飞舠聒地喧鸣鐎。
家家开冰出红玉,插遍江南万柳条。
朱门公子恣一啖,不让饥獭逢鲿鲦。
东海老僧脂病吻,吴门刺客舞庖刀。
迩来断罟挂蛛网,仙醋流芬空握椒。
啖鳆摧颓头秃喙,弹铗饿瘦冯公腰。
何如米汁长斋客,笑指枯鱼过河泣。
倘君巳厌水梭花,为燬䲭夷种鱼术。
少时饕餮快击鲜,黄鱼但饱不论钱。
而今蔬食止鲑菜,不向鲍肆犹流涎。
两年戎马断海口,无复飞鲜登石首。
馋夫鹤颈望沧溟,瘦杀银花鲙腥手。
忆昔贡鱼来市桥,飞舠聒地喧鸣鐎。
家家开冰出红玉,插遍江南万柳条。
朱门公子恣一啖,不让饥獭逢鲿鲦。
东海老僧脂病吻,吴门刺客舞庖刀。
迩来断罟挂蛛网,仙醋流芬空握椒。
啖鳆摧颓头秃喙,弹铗饿瘦冯公腰。
何如米汁长斋客,笑指枯鱼过河泣。
倘君巳厌水梭花,为燬䲭夷种鱼术。
这首诗描绘了从少年到老年,对海鲜的热爱与追求的变化。年轻时,诗人对新鲜海鲜的渴望如同饕餮般急切,尤其是对黄鱼的喜爱,甚至不惜金钱。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转而偏好蔬菜和鱼类,尽管如此,他对海鲜的渴望并未消减,甚至在想象中仍能感受到其美味。
诗中提到,由于战争的影响,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新鲜海鲜无法再轻易获取,尤其是石首鱼,这让他对海鲜的思念更加深刻。他以“馋夫鹤颈”自比,形容自己像一只伸长脖子的鹤,渴望着大海的美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海鲜的渴望依然强烈,连制作海鲜的手艺都令他垂涎。
回忆起过去,诗人描述了市场上贡鱼的盛况,渔民们划着小船,喧闹声震天,家家户户开冰取鱼,红玉般的鱼肉插满江南的柳条。富贵人家也毫不吝啬,尽情享用海鲜,甚至超过了饥饿的野兽。而那些贫穷的渔民和刺客,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厨房中挥舞着锋利的刀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景象都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断罟(渔网)挂满蜘蛛网,昔日的美味只能通过想象回味。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素食生活的向往,认为这种生活虽然平淡,却能让人远离对海鲜的过度渴望。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们已经厌倦了水梭花(一种淡水鱼),那么或许可以尝试种植或养殖其他鱼类的方法,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精庐嘉树合,忻忻众鸟鸣。
相过岂不好,胡为千里行。
三年振文铎,遗经寘满籯。
婉婉媚学子,隔竹闻书声。
扫花散幽策,坐石移残枰。
诗成似白云,亭亭峰峦生。
昔视秋蛾飞,今送春鸿征。
归来怜儿女,欢笑彩衣迎。
父老三四人,倾壶浊复清。
逍遥樵溪上,于焉澹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