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捐书洒埽忙,华轩乃肯过草堂。
知闻敢望回并赐,文献难徵夏与商。
会有神医为刮膜,岂无邻女肯分光。
聋盲常起于音色,三复聃书检欲章。
章子捐书洒埽忙,华轩乃肯过草堂。
知闻敢望回并赐,文献难徵夏与商。
会有神医为刮膜,岂无邻女肯分光。
聋盲常起于音色,三复聃书检欲章。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竹溪和予喜大渊至二诗复叠前韵(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对古籍的敬重。
“章子捐书洒埽忙,华轩乃肯过草堂。”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场景:有位儒者将书散放于庭院之中,有如清扫尘埃,而一匹骏马(华轩)才愿意穿行在这些被弃置的经书之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待知识的态度。这里的“章子”指的是儒家的经典,即《易》、《书》等;而“草堂”则是诗人隐居的地方。
“知闻敢望回并赐,文献难徵夏与商。”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圣贤的追慕与向往之情。作者希望能得到先人的指引和教导,但又感到历史悠久的文献难以觅得,尤其是三代(夏、商、周)的遗留。
“会有神医为刮膜,岂无邻女肯分光。” 这两句转换了一个场景,可能是在说某些人如同神医般能够治疗心灵的疾病,而邻居中的女性则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之光。这里的“刮膜”可能指的是一种医疗行为,即通过刮拭皮肤来调和身体气血。
“聋盲常起于音色,三复聃书检欲章。” 这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态度。他认为耳聪目明的人往往能够从声音和颜色中感受到美好,而他自己则是通过反复研读经典中的章节来寻求知识。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学问的尊崇与追求,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