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气早寒,孟秋如九月。
岩风彻夜吹,川岚落明发。
披衣欲装绵,问政戒从忽。
协时惧有乖,审地知无悖。
仰首碧汉边,冰光缀蟾窟。
塞外气早寒,孟秋如九月。
岩风彻夜吹,川岚落明发。
披衣欲装绵,问政戒从忽。
协时惧有乖,审地知无悖。
仰首碧汉边,冰光缀蟾窟。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清晨的凉意与自然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哲理。
首句“塞外气早寒,孟秋如九月”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边塞之地,秋季来得早,仿佛已经进入了深秋。这里的“孟秋”指的是农历八月,诗人巧妙地将季节转换的自然现象与个人感受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接着,“岩风彻夜吹,川岚落明发”描述了夜晚至清晨的自然变化。山间的风吹了一整夜,清晨的雾气渐渐散去,阳光初照,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画面。这里运用了“彻夜”和“明发”两个词组,既强调了时间的延续,也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
“披衣欲装绵,问政戒从忽”则转而探讨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想要穿上保暖衣物,但又在思考政治事务时提醒自己不应过于疏忽自然的变化。这一句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忙碌生活中保持对自然环境敏感性的意识。
“协时惧有乖,审地知无悖”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诗人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违背时节的规律,同时通过观察大地来确保自己的行动符合自然之道。这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遵循,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最后,“仰首碧汉边,冰光缀蟾窟”描绘了诗人抬头望向天空,看到冰晶般的光芒点缀在月亮的洞穴中。这一景象不仅美丽,也寓意深远,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对宇宙奥秘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清晨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