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凋零萧瑟的春末景象。诗人通过对废园中杏花、古堑、新旧交错的描述,表达了时光流逝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废苑杏花在"一句,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春意犹存但已不复当年繁华的园景。"行人愁到时"则点出了这种景象所引发的情感——愁绪满目,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通过对新老交替的堑(土坯或土墙)和被火烧过的树枝的描写,强化了时间变迁和历史的痕迹。新堑代表着新的开始,而旧堑的残留则是往昔的印记,这种对比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感。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两句,则转向更广阔的景象,通过暮色、荒凉的小路以及被阴霾笼罩并折断的古碑,展现出一幅苍茫荒凉的画面。晚色的延伸和低垂的阴霾都在强调时间的沉重感。
最后两句"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则将视野拉远至遥远的古代陵墓之下,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诗人通过提问"春尽又谁知"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无人知晓的哀愁,既有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情绪的历史哲思,让读者在凋零中感受到生命与时间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