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岩得古洞,倚壁搆飞廊。
入匪重门限,坐生虚室光。
尘祛滋意蕊,闻复发心香。
大士非空色,端居如是常。
依岩得古洞,倚壁搆飞廊。
入匪重门限,坐生虚室光。
尘祛滋意蕊,闻复发心香。
大士非空色,端居如是常。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深藏于山岩之中的静谧之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依岩得古洞,倚壁搆飞廊",开篇即以“依”、“得”、“倚”、“构”四个动词,生动地勾勒出洞穴与飞廊的自然融合,仿佛这建筑是山岩的一部分,自然而生,又巧妙地与环境相协调。
"入匪重门限,坐生虚室光",进一步描绘了进入此室的体验,没有繁复的门槛,却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明亮与宁静,暗示着内心的净化与平和。"尘祛滋意蕊,闻复发心香",通过“祛尘”与“滋意蕊”的对比,以及“复发心香”,表达了心灵的洗涤与觉醒,如同嗅到清新的香气,让人心灵得到净化与愉悦。
最后,“大士非空色,端居如是常”则点明了主题,这里的“大士”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即使身处世间,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恒常,如同大士般超脱世俗,安住于当下,体现了诗人对精神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
名满人间。记黄金殿,旧赐清闲。
才高鹦鹉赋,风懔惠文冠。
涛波何处试蛟鳄,到白头、犹守溪山。
且做龚黄样度,留与人看。桃溪柳曲阴圆。
离唱断、旌旗却卷春还。
襦裤寄馀温,双石畔、唯闻吏胆长寒。
诗翁去,谁细绕、屈曲阑干。
从今后、南来幽梦,应随月度云端。
禅房何许最清深,庾岭梅边晋竹林。
饷客好山胜挈榼,遗予病骨任支琴。
应餐秀色咽溪茗,想待暗香来水沉。
何似拍浮从我醉,夜船藉月碧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