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这首诗《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二)上邪篇》由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所作。全诗以“上邪”为题,借天地间不可违背的誓言,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强烈呼吁。
诗中开篇即以“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点明主题,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正直难以实现,众多邪恶行为难以纠正。接着,“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声音和谐必然带来清朗的效果,端正的形象才能消除污浊,进一步强调了正直的重要性。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则通过历史典故,赞扬了汉宣帝的中兴伟业和魏祖的安定四方之功,以此作为正面的榜样,暗示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需要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和有力行动。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社会比作需要精确校准的针与坚硬的石,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者应当像针一样准确无误地指引方向,像石一样坚定地维护正义。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则以茂盛的芦苇比喻社会的繁荣,但“悠悠何讵央”表达了对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难以解决的忧虑。
最后,“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借用音乐的比喻,指出当前社会如同未调和的琴瑟,需要适时调整,改变策略,以求和谐与进步。“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则强调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追求公正与和谐,这一目标绝不能忘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