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璋感先志,诸王贪夙因。
雕锼惭伎俩,刊削减嶙峋。
千佛本非佛,一身犹幻身。
云门拈出后,黄面少精神。
仲璋感先志,诸王贪夙因。
雕锼惭伎俩,刊削减嶙峋。
千佛本非佛,一身犹幻身。
云门拈出后,黄面少精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千佛岩》。诗中以“千佛岩”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联“仲璋感先志,诸王贪夙因”,通过对比仲璋对先人志向的感慨与诸王对过往因由的贪婪,揭示了人性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忆过去,怀揣理想;另一种则是沉溺于过去的得失,贪图眼前的利益。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仲璋”与“诸王”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颔联“雕锼惭伎俩,刊削减嶙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在技艺上的雕琢和修饰感到惭愧,暗示了对于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在价值的反思。同时,“刊削”与“嶙峋”的对比,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喻了人为干预对自然美的破坏,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个性和真实性的压制。
颈联“千佛本非佛,一身犹幻身”,则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存在与虚无的主题。诗人指出,所谓的“千佛”并非真正的佛,而“一身”亦不过是幻象,强调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对性,以及个体存在的短暂与虚幻。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尾联“云门拈出后,黄面少精神”,以禅宗故事为引,进一步阐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云门是禅宗大师,其“拈花微笑”的故事寓意着直指人心的智慧。而“黄面”可能是指佛像或僧侣的形象,此处可能暗含了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反思,以及对内心真正精神力量的追寻。整首诗在结尾处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寻生命与存在的真谛。
综上所述,《千佛岩》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更蕴含了对人性、社会、哲学等多层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孤舟清晓下溪滩,为访梅花不怕寒。
忽有一枝横竹外,醉中推起短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