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劳何日见功名。
折腰米贱堪羞死,负郭田荒好力耕。
庭鹤惯侵孤坐影,邻鸡应信夜吟声。
年来更待贤良诏,咫尺松江未濯缨。
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劳何日见功名。
折腰米贱堪羞死,负郭田荒好力耕。
庭鹤惯侵孤坐影,邻鸡应信夜吟声。
年来更待贤良诏,咫尺松江未濯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年乡村生活的诗人,表达了对功名事业的无奈与对农耕生活的坚守。诗人自叙七十岁已过半生,却未见功名成就,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折腰米贱堪羞死"一句,通过对比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与自身辛勤劳作的结果,显示了诗人对生活困顿的无力感和自我价值的不被认可。
"负郭田荒好力耕"则透露出诗人的坚韧不拔,即便外界看似荒废,他依然在田间用力耕耘。这既是对个体意志的肯定,也是对自然循环与个人命运和解的一种态度。
接着,"庭鹤惯侵孤坐影"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家中,伴随着庭院中的鹤影,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情感状态。"邻鸡应信夜吟声"则通过鸡鸣声的描写,传递了一种时间流逝和生活节奏的感觉。
最后两句"年来更待贤良诏,咫尺松江未濯缨"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召唤才士、实现功名的心愿依旧未果,而自己则在江边悠闲地垂钓,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顺其自然。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情感。